德国机床无论是在德国本土还是在境外,需求都很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欧元疲软、亚洲某些地区需求激增、欧盟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领域投资加大以及美国经济形势稳定等。前两年出口增长表明德国高新生产技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在15个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总共占据德国机床出口70%左右)中,11个为欧洲国家,其中包括法国、意大利、瑞典、波兰、土耳其等,它们2005年竟然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德国机床行业在2004和2005年连续两年实现生产增长。包括零部件、附件及服务在内,2005同比增长率为8%达103亿欧元,自2003年以来总的增长数据总计达14%。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会长Carl Martin Welcker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预计:“我们估计这种良好势头,在2006年,如果不会更上一层楼,也至少会继续保持。”
2005年德国机床出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增长。Welcker说:“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出口达到令人惊讶的数值——61亿欧元,上升24%,这甚至超出2001年的总和,创下了一个新的历史记录。”
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机床最重要的销售市场。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伊始,对中国的出口就已经增长了不止四倍,约合每年8亿欧元。美国市场在经过了开始十年前几年的艰难时期,也开始了复苏。可以说中国和美国并驾齐驱地成为德国机床出口的领先国家,二者占德国机床出口销售1/4以上。
在总共约占据德国机床出口的70%的15个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中,11个为欧洲国家,其中法国、意大利、瑞典、波兰、土耳其等在2005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两位数增长。韩国和印度自2000年亚洲经济危机结束以来再次积极从德国购买生产技术,对韩出口因此翻了三番,总计1.9亿欧元,而对印出口则翻了4番,计1.41亿欧元。因此,韩国在最重要市场的排行榜中占据了第九名的位置,而印度则首次榜上有名,占据第十五名的位置。
本国市场的增长
VDW会长Welcker说:“另一方面,本国消费市场对这种增长的贡献轻微。”本国市场消费35%左右的德国机床。2005年,本国市场销售额上升4%,达到35亿欧元。
而另一方面,德国市场需求则扩大了7%。这对进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口攀升了11%。排在前15名的供应国都扩展了它们的业务。
这种积极的势头确保了德国机床制造领域的员工队伍稳定,员工人数稳定在65000名左右。
本国业务
机床行业的德国客户中一些重要行业计划在2006年加大设备投资。但是,这些不包括那些占据统治地位、订货数量占领先位置的行业,诸如汽车产业(下降3%)或航空航天产业以及钢铁加工行业。来自德国联邦的订单自2005年初以来有所增长。国外订货的劲头在2005年下半年有所下滑。Welcker对此解释道:“我们完全相信国内销售会再次增长,对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出口将保持略低于持续高记录的水平。”其结果是,德国机床生产2006年将再次创造至少103亿欧元的价值。
全球化挑战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机床领域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剧烈变化。除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外,五大机床国,如今包括中国及韩国或者中国台湾。而五年前,五大机床国则毫无疑问是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和瑞士。
2005年,机床生产的领头羊为日本,占据世界市场约26%的份额,德国以19%的份额紧随其后。在出口方面,德国因22%的份额紧随日本之后占据第二的位置,仅比日本少6亿欧元。在进口方面,德国处在中国和美国之后占据第三的位置。最后,在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力量重要晴雨表的机床消费方面,德国在全球最大市场排名中位居第四,居中国、日本及美国之后。
当被问到这种情况是否表明德国机床制造丢失了领地时,Welcker明确地以“否”作答。并对自己的自信做了补充:“过去两年时间内出口的增长已经表明德国高新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找到了广阔的市场。”
从产品前景方面看,德国的地位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除了高质量技术外,德国提供的服务范围已经大大扩展。如今在服务方面,赢得了17%的营业额——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可以在机床技术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本身就是在国际竞争中一个至关重要、让人望尘莫及的关键。
对竞争能力的威胁
但是,这种技术上的优越地位并不能掩盖德国供应商在帐务成本方面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事实。当中国、印度或土耳其的市场从原来的主要客户汽车行业扩张到供应商领域时,如当今所看到的那样,必须面临扩大销售、经销及服务活动的挑战,以进入中小型企业。VDW会长解释说:“德国机床制造行业当前的销售回报率为5%~6%,即使在好的年成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像商界企业家的传奇杰作一样。”
工会不合时宜地要求大涨工资,这种要求是无法实现——这是Welcker明确的看法。与工资相关的成本(在机床制造领域占总成本33%)持续地增长,占用了用来确保工厂和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此外,在与近邻乃至东方国家的竞争中,不再存在任何理由必须在德国本土生产零部件或甚至整个机床。在德国增加1%的工资,在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或波兰相当于增加6%~7%的工资。Welcker强调指出,除此以外,从持续存在的工资和成本水平总体差异上看,这些国家没有一个会愿意通过提高30%~35%薪资水平而让自己的竞争优势冒险。